香港著名企業(yè)家邵逸夫先生曾說:一個企業(yè)家的最高境界,就是慈善家。
在舌行天下236期的課程現場,我們采訪到了“中國好人”陳家濟先生。
這是一個關于“奮斗”和“傳承”的故事。這是陳家三兄弟的故事。
“中國好人榜”助人為樂好人
“我的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,要說起來就長了。” 浙江溫州泰順縣,一個枕山近海的小縣城,不太富裕,卻地靈人杰。
十幾歲的少年,為了走出大山,想盡辦法,堅定的腳步,踏上了曲折的創(chuàng)業(yè)之路。
樂觀而感恩的陳董說,雖然一開始是屢戰(zhàn)屢敗,但他堅持屢敗屢戰(zhàn)。在并不一帆風順的創(chuàng)業(yè)路上,幸得貴人相助,借給他3000元啟動資金。
源于堅持,也源于經驗和人緣的積累,自此,從兒童玩具半成品制造,到成品制造,到出口,再到如今成功轉型商業(yè)地產服務,一路走來,修成正果。
人生哪有坦途,唯有用一顆熱氣騰騰的心去經營,才會覺得生活明朗,萬物可愛,成功便指日可待。
圖 | 太康縣委領導視察太康萬城商貿項目
陳董最新的項目——太康萬城商貿是太康重點的商業(yè)項目,在陳董的帶領下,一如即往的認真履行企業(yè)責任,積極推動太康商業(yè)發(fā)展,構建完善的商業(yè)服務體系。
“我們三兄弟,2011年來到河南太康創(chuàng)辦企業(yè)。我們經常到周邊的村子和鄉(xiāng)鎮(zhèn)去走訪。這里的農村,弱勢群體太多了,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!”河南太康縣,雖然人口眾多,但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創(chuàng)業(yè)打工了,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成了長期且艱巨的社會命題。其實,不止河南,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,占比18.70%,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。老人本身就需要人照顧,反過來,還要照顧幼小的孫輩,生活之難可想而知。
有些人家房子漏水嚴重,有些孩子都沒有衣服穿……這些好像只能在年代劇里看到的場景,在陳家三兄弟眼前,真實上演。這讓他們想起了小時候艱難的成長歲月,于是決定,成立一個公益團“太康壹家人”。“公益這份事業(yè),靠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,靠我們三兄弟也是不夠的,我們想呼吁社會各界人士,都參與進來,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?!?/span>
濃肥甘辛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。高手洪七公最愛的菜式之一“二十四洞明月橋”只是一盤豆腐。最簡單的希冀、最直白的話語,往往才是論火候的時候。公益團成立至今,從三兄弟,增加到幾千人,助學,關愛老人,脫貧攻堅,以及鄉(xiāng)村建設,大家一起來為這個縣的做一些慈善事業(yè)。
2019年4月,陳家濟、陳家水、陳家勇三兄弟創(chuàng)辦公益團隊,捐資助學關愛老人援建貧困村,榮獲“中國好人榜”助人為樂好人。
“我們三兄弟做公益,是有一些家族淵源的。”
每一個人身上,都有上一輩的影子,文化、精神、習慣,代代傳承,形成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大標簽,這就是傳承。陳董說,這是陳家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宗旨。從小時候開始,他的父親就是這么教導他們的。父親是這么說的,也是這么做的。在陳家三兄弟的印象中,在他們一群兄弟姐妹還很小,生活還不寬裕的時候,父親就常常資助村鎮(zhèn)里修橋鋪路的工程。傳承的祖訓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下,陳董對自己和企業(yè)經營也有一套定位法則。第一,要有德,第二,要有品。有了品德才能把企業(yè)做好。而這個理念,也將影響著陳家世世代代的孩子們。陳董的兒子,也因慈善事業(yè)被評選為泰順慈善青年。“我常跟我的孩子們說:我們不要求企業(yè)做得,多大,多有錢,我們要穩(wěn)健,要把事情做好,要給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。”
隨著時代不斷進化的陳氏家訓,伴著歲月不斷變遷的偶像人物,一代一代的傳承,溫和卻光芒萬丈。
、
細節(jié)決定成敗,陳家濟先生如是說。
“舌行天下不僅是一個學演講的平臺,還打通了我各種政商接待場合的任督二脈。
我以前也經常上臺致辭,也接待過很多前來視察的領導,但以前沒有注意到,原來有那么多細節(jié)可以改善?!?/span> 而談到226期來學習的弟弟陳家水先生,陳董的開心溢于言表。
“他(陳家水)學習之后,有很大的改變。他回來的第三天,我們就有一個公益活動,場面很大,有一千多人。讓我驚喜的是,他很完美地說出一二三點,把這次原本面臨冷場的演講分享得非常完美?!?/span>有句話說:最先發(fā)現你進步的,不是你自己,而是你身邊那個最熟悉你的人。而企業(yè)家學演講的意義就在于此,建立演講的認知和框架,無論什么場合,無論是否有時間準備,你都可以自信地接過麥克風,面對聽眾,侃侃而談,贏得掌聲。
中國2000多年的商業(yè)歷史,每一代都不缺乏像陳家三兄弟這樣優(yōu)秀的企業(yè)家。在未來,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家,在完成他們的商業(yè)使命之后,或者同時能夠扮演一個社會企業(yè)家的角色。把企業(yè)家所有的對社會的理解以及他們的專業(yè)能力,投入到非常稀缺的公益型事業(yè)中。